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建築導論
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賴仕堯 
課號
CIE3021 
課程識別碼
501 342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普102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7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2_archintro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建築直接影響每一個人實際的日常生活機能、心理、美感體驗和社會權力關係,甚至意識形態。隨著經濟、文化發展與休閒旅遊普及,越來越多台灣人看見並注意到建築。然而多數為非專業背景的大眾,還是對建築這個領域存在著許多想像或片面認知。例如很多人所認定的建築就是房地產,社會上一提到建築師都認為是時尚高薪的職業,建築的知識高度專業而遙不可及…,諷刺的是,作為社會的主體、空間的使用者與產權的所有者,我們的空間與建築大多是被他人所決定,也罕見能為我們發聲。
本課程將從技術、歷史與社會文化等各個面向討論建築,包括建築的定義及演變、建築的內容與構成要素、一些爭議已久的觀念與認知、建築作為一種文化物件的社會作用、空間生產與建築專業、及建築在當今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。課程中的建築乃是一廣義的人造環境概念,除一般共同認知的建築外,尚包含社區、地景與城市。課程透過探討建築課題,瞭解建築的力量與空間營造的驅動力,來進一步思考建築能為我們作什麼?怎樣才能生產出人民所要的建築,讓建築為我們說話?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以演講介紹建築相關理論及建築領域的知識與實務,並探討包含了空間、社區、地景與城市的廣義建築的基本認識與相關議題;同時藉由討論與作業深化上述目標。基於建築的空間形式與體驗之特性,課程採用多樣性文本,包括建築相關理論,評述,展覽、影像、文學中的建築空間再現,及建築本身的體驗。課程作業並規劃了模擬建築空間環境的體驗分析與設計的操作。本課程引領進入建築領域,認識建築,建築專業,建築教育,建築的社會文化功能,並啟發思考問題和批判既定成見的態度,培養基本的空間形式解讀與生產能力。最後,期能以所具備的建築知識與素養,參與自身空間的社區城市公共空間的改造。 
課程要求
準時出席聽課
閱讀參考文獻
分組討論
平時作業(演講心得報告)
校外實地參觀
期中、期末作業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二 08:30~12:00 
指定閱讀
Alexander, Christopher. et al. 1977. A Pattern Language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(中譯,王聽度等譯,《建築模式語言》,台北:六合。)
Bloomer, Kent and Charles Moore, 1977. Body, Memory and Architecture, New Haven, Ct.: Yale University Press.(中譯,葉庭芬譯,《人體、記憶與建築》,台北:尚林。)
Barthes, Roland, 1964. “The Eiffel Tower”, in Roland Barthes, 1979,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ies, New York: Hill and Wang, pp.3-17.(中譯,李幼蒸譯,“艾菲爾鐵塔”,《寫作的零度》,台北:時報文化,頁156-168。)
Lynch, Kevin, 1960. The Image of the City, Cambridge, Ma.: The MIT Press. (中譯,宋伯欽譯,《都市意象》,台北:台隆。)
Berger, John, 1972. Ways of Seeing, London: BBC and Penguin Books.(中譯,陳志梧譯,《看的方法》,台北:明文。)(第一章)
Rassmusen, Steen Eilier, 1959.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, Cambridge, Ma.: MIT Press.(中譯,漢寶德譯,《體驗建築》,台北:台隆。)
Simonds, John, O., 1961. Landscape Architecture, New York: F. W. Dodge.(中譯,王濟昌譯,《景園建築學》,台北:台隆。)
Jane Jacobs (2007) 《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》,吳鄭重譯,台北市:聯經出版。
夏鑄九,2010,“與台大同學談建築”。(修改前原文曾發表於: 夏鑄九,2008,“與中學生談建築”,《聯合報》,3月9日。
倫迪•鶴斯特、張聖琳、王師編譯著,1998,《生活地景:閱讀文化地景經驗》,台北:土生金出版社。
劉可強,1997,“設計與社區:專業實踐的社會想像”,《城市與設計學報》,第二、三期,頁191-201。
Hellman, Louis. 1997. 《認識建築》. Translated by 張淑玫. 臺北市: 時報文化.
Kostof, Spiro. 2000. The architect: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 
參考書目
Bachelard, Gaston, 1957. La poetique de l’espace.(中譯,龔卓軍、王靜慧譯,《空間詩
學》,台北:張老師文化。)
Harvey, David, 2003. Paris, Capital of Modernity, New York: Routledge. (中譯,黃
煜文譯,《巴黎,現代性之都》,台北:群學。)
Sudjic, Deyan (2005). The Edifice Complex: How the Rich and Powerful Shape the
World, New York, New York: Penguin. (中譯,王曉剛、張秀芳、陳相如等譯,《建築!建築!誰是
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?》,台北:漫遊者。)
Lynch, Kevin and Gary Hack. 1984. Site Planning, (3rd edition), Cambridge, Ma.:
MIT Press.(中譯,成其琳譯,《基地計劃》,台北:六合。)
Calvino, Itano, 1974. Invisible Cities, New York: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.
(義大利原文發表於1972年)(中譯,王志弘譯,《看不見的城市》,台北:時報文化。)
Berthes, Roland, 1957, Mythologies.(中譯,許薔薔等譯,《神話學》,台北:桂冠。)
Barthes, Roland, 1967, Systeme de la Mode. (中譯,敖軍譯,《流行體系(一)、(二)》,
台北:桂冠。)
夏鑄九,1994,《公共空間》,台北:文建會�藝術家雜誌社。
Richard Sennett (2003) 《肉體與石頭: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》,黃煜文譯,台北市:麥田。
De Botton, Alain. 2007. 《幸福建築》, Translated by 陳信宏. 台北市: 先覺.
Wolfe, Tom. 1985. 《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:現代建築的來龍去脈》. Translated by 祝仲華 and
王鈺. 台北市: 尚林.
延藤安弘、森永良丙、曾英敏,2000 “由協同住宅所見之人與環境的關係談共同居住的意義——Moyai住宅與
MPort之實例”,《城市與設計學報》,第11-12期,三月,頁259-293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作業 
40% 
校園空間改造設計 1. 按照期中作業生產的設計提案,以期中所選定的地點/空間為工作對象,執行一個設計導向(design-oriented)的空間改造。 2. 必須要考量人的活動、空間尺度與環境等因素、所運用的材料與施做。設計表現不限制媒體,但內容與想法必須能有效溝通。 3. 完成約 2000 字的設計說明書,必要時輔以圖片說明。 4. 一篇關於本學期參與課程的心得與感想,作為你對老師和助教的回饋。 
2. 
期中作業 
30% 
空間分析與空間模式語彙建立 1. 選定校園範圍,觀察和紀錄(或訪談)特定的空間與活動(或事件、議題等),描述空間特性。 2. 在所選範圍內挑選一個或數個相關的點;找出其空間特質、意義和問題。此地點/空間和分析將會是期末作業的題目。 3. 分析可參考既有校園模式語彙,也歡迎建立自己的校園空間模式,作為期末設計的參考依據。 4. 撰寫 1000 字的空間分析與設計提案,說明所發現的問題,及如何進行該空間的改造,作為期末作業的基礎。 
3. 
平時作業 
15% 
主題演講心得報告 
4. 
討論參與 
10% 
針對各週主題與閱讀資料分組進行討論。 
5. 
上課出席 
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課程介紹、影片欣賞 
第2週
2/28 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放假 
第3週
3/07  建築:實體與空間 
第4週
3/14  人、活動、空間:模式語彙
慕思勉老師:空間劇本--一種設計方法 
第5週
3/21  人、活動、空間:模式語彙案例
張聖琳教授演講 
第6週
3/28  建築構造與材料
陳永興建築師演講 
第7週
4/04  兒童節暨民族掃墓節放假 
第8週
4/11  建築、形式、風格 
第9週
4/13  板橋林家花園實地參訪 
第10週
4/25  建築與環境 
第11週
5/02  空間的生產+台大校園建築設計案例介紹 
第12週
5/09  建築師的形成 
第13週
5/16  地景建築
康旻杰教授演講 
第14週
5/23  建築與城市 
第15週
5/30  建築理論與歷史 
第16週
6/06  漢文化空間認識體系 
第17週
6/13  建築、再現與權力 
第18週
6/20  建築教育與建築論述